我国电渣重熔炉两项国际标准研制子课题顺利完成,创造出一连串喜人附加效益。
走出去,引进来!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的企业要通过这两种方式来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有人说,我们的标准同样要“走出去,引进来”。“引进来”,指的是把国际标准中国化,让国际标准适应中国的“水土”。“走出去”,指的是中国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让中国标准国际化。
2005年8月,由全国工业电热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电热标委会)秘书处牵头组织,东北大学和西安电炉研究所为主要承担单位,并吸收生产制造重点企业、用户、主配套件厂和科研院所等9个单位、18名专家共同参与的国家重要技术标准专项——电渣重熔炉两项国际标准研制子课题就顺利完成了“走出去”的目标,成为IEC发布的国际标准。两项国际标准草案起草人——东北大学姜周华教授还同时为我国首次赢得了IEC1906奖。
“这两项标准成为国际标准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典范,值得很多单位借鉴,特别是那些想走出去的国家标准。” 电热标委会秘书长刘西萍说。
时间转回到2002年6月,IEC/TC27计划对IEC60779:1983和IEC60519-8:1983两项国际标准进行修订。由于我国正在着手修订对应的国家标准,电热标委会立即申请承担项目修订,并出任项目召集人。鉴于我国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电渣重熔冶金技术的优势,项目顺利立项。
任务就是命令。2002年6月,在国家各级主管部门、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和西安电炉研究所的关注和支持下,项目组从国内外市场调研、技术创新、专利检索、落实关联行动单位、寻求课题配套资金等方面着手,全面分析论证了该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多达70多页资料的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召集人姜周华教授提出了两个标准的修改提纲和进度计划,新增修订项目方法标准多达15项,安全有10项,分别约为原标准内容的2~3倍。
2003年2月,我国向IEC/TC27提交了两个标准的维修周期报告。按IEC工作程序,该项目预计2006年2月完成。考虑到我国在电渣炉专业领域已处于国际水平前列,具有优势的技术基础。为此,我国把原来的两个起草阶段缩短了4个月,使该两项标准完成期提前到2005年9月,得到TC27专家的广泛认同,也体现了我国的技术实力。
为使该两项国际标准全面反映出我国的自主技术优势,在2003年11月项目申报初期,电热标委会就组织国内有关重点厂家、用户和科研院所征集国内工作组成员单位和筹集资金,成立了电渣重熔炉国际标准国内工作组,由10个单位14名专家组成,特邀北京钢铁研究总院李正邦院士和西安电炉研究所总工程师梁正敏为高级顾问。2004年1月在京召开了该工作组第一次会议,讨论两项国际标准的CDV稿修订方案。2004年2月,我国按时提交了两项国际标准的CDV稿。
2004年6月,国际、国内工作组联合会议在上海市召开。美国康萨克(Consarc)公司主管技术的副总裁Graham Keough和我国姜周华教授分别就各国的磁场模拟试验研究结果和现场测试分析报告向会议做了介绍,并通告了意大利国家委员会的意见。与会代表在会上通过认真地切磋协商,提出了一致的修改意见。
2005年3月,我国提前提交了两项标准草案终稿,顺利完成了制定工作。
“全国电热标委会完成两项国际标准制定,不仅将我国的电渣重熔冶金技术水平优势充分地反映到国际标准中去,使我国标准同步转化为国际标准,而且利用电渣炉设备和工艺的最新研究成果,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测试仪器及其相关软件,研制出新型的、技术创新电渣炉产品,在提升产品水平的同时,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方晓燕在科技部组织的两个项目验收会中评价。
电渣炉两项国际标准研制,带来的附加效益是研究出5项新技术工艺,同时建立示范点2个、中试线1条、生产线1条,撰写和发表研究报告、论文8篇,成果转让9项、合同额860万元,其中3项成果已商品化,已获综合经济效益28000万元;新增产值78000万元、新增利税28000万元、出口创汇2200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