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亟待完善机械安全标准体系
今后5年内要完成50项机械安全标准制(修)订
“在我国某些地区,一个工厂每年要有三四十人的手指受伤致残,有的工厂甚至将每月断指不超过两个作为安全生产指标。”在前不久召开的一个以机械安全标准为主题的论坛上,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政策法规司副司长陈光的一番话,道出了我国制造业一些领域安全形势的严峻。断掉这些手指的,是机械行业中使用最为广泛且最具危险性的机械压力机。
据全国机械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家介绍,我国机械产品只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安全水平。国际标准化组织将机械安全标准分为A、B、C三类,其中,A、B类是基础标准,C类是专业机械安全标准。欧盟为实施“机械指令”发布的470余项协调标准中,A、B类标准有90项,其余全部是C类,占标准总数的80%。而在我国的180多项机械安全国家标准中,50%为A、B类标准,虽然它们基本都是采用了相应的国际标准和欧洲标准,但C类专业机械安全标准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要求,不仅涉及的产品面较窄,标准的技术水平较低,而且一些与生产和检验密切相关的专业机械安全技术,还没有制定相应的机械安全标准。
近年来,我国在机械安全与可靠性方面做了大量研究。《机械安全与机械工业生产安全》从安全设计上研究了通用机械的安全设计原则、防护装置、故障分析、事件分析的方法及软件,为从设计上对机械产品进行安全分析提供了可参考的原则和必要的可靠性与安全性的分析方法。《大型复杂系统可靠性、维修性、安全性管理研究》总结了国内航空、航天以及电力工业、钢铁等行业的可靠性管理的经验,并在石化行业进行了试点应用。即将完成的《我国出口机械产品安全技术指南》将为各出口企业提供发达国家对机械产品的安全要求。《产品设计结构图库和设备故障库》正在建立进行安全与可靠性分析的数据库和评判系统。这些先期研究工作,可以促使设计者按标准设计出安全的机械,促使操纵者遵从生产规律安全地使用,从而达到大幅度降低和消除安全事故的目的。这些研究为我国机械安全的标准化工作奠定了基础。
国家标准委副主任孙晓康提出,机械安全标准化要在产品设计初期就界定危险的种类,明确危险分析的步骤和风险评价的方法,要认真研究机械安全基础标准与专业机械安全标准的关系。近期要选择压力机、起重机等事故多发机械设备为重点,加快制定专业机械安全标准;要研制安全特征与参数、安全防护装置、安全功能、检测与试验、生产过程安全、与机械安全相关的人类功效学要求、机械电器安全和卫生学要求等领域的机械安全标准,为专业机械设备的安全标准提供技术支撑;要分析《机械安全标准应用指南》国际标准,结合国情,尽快转化为国家标准。
据介绍,今后3~5年,我国要完成50项机械安全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我国的机械安全标准体系。同时在先进制造与自动化科学数据共享网中,建立机械安全与可靠性涉及技术数据库,为与机械制造相关的各个方面提供所需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