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餐饮浪费添加标准化“刹车”踏板

在将餐饮浪费持续置于道德和法治约束之后,我国正加速建立制止餐饮浪费国家标准体系。

近日召开的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新闻发布会透露,我国制止餐饮浪费国家标准体系已基本建立,标准兼顾了堂食、外卖等不同用餐形式,覆盖了旅游饭店、机关食堂等重点场景,能够基本满足各方落实反食品浪费工作的实际需要。截至目前,我国已发布《饭店业信用等级评价规范》等8项国家标准,正在研制《餐饮业反食品浪费管理通则》等4项国家标准,拟立项6项国家标准。此外,还将制止餐饮浪费的要求纳入旅游民宿、旅游度假区等其他标准中。

这些成果正是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会同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合力落实《关于以标准化促进餐饮节约反对餐饮浪费的意见》所取得的。背后更彰显了对坚决贯彻和执行《反食品浪费法》的坚定决心。

在专家看来,之所以不断重申和强调对“舌尖上的浪费”深踩刹车,目的就是要通过餐饮节约行为贡献对粮食安全的“节流”功用。毕竟,确保粮食安全,既需要积极作为促进粮食增长的“开源”,也要从根本上杜绝和避免从生产、流通到餐桌上的“节流”缺位。


从这点看,建立制止餐饮浪费国家标准体系,为避免“舌尖上的浪费”提供了有力、有效的“刹车”踏板。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姜文来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就表示,我国粮食在生产收割、储存、消费等诸多环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浪费,尤其是每年浪费在餐桌上的粮食规模也同样巨大。


根据此前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关于珍惜粮食、反对浪费情况的调研报告”显示,中国城市餐饮每年食物浪费大致在340亿—360亿斤。这其中,还不包括居民家庭饮食。


“显然有必要从国家战略角度重视和推进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的有效举措。”姜文来认为,尤其要不断重申注重节约粮食背后隐含的资源环境意义。他说,要跳出“节约多少粮食”的视角,从其背后隐含的水、土、能源来衡量节粮减损的积极意义,比如,我们通过减少损失和餐饮浪费,相当于增加了粮食生产,同时也节约了水土资源。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2022年,我国粮食产量13731亿斤,增产74亿斤,连续八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粮食生产无时无刻地在付出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同时,后备耕地资源的不足更加值得关注。因此,从根本上遏制食物浪费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同样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此外,对于餐饮行业以及相关食品产业链在生产流通环节存在的浪费,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王晓东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提升流通效率是避免流通环节出现浪费现象的可行方向,比如,我们冷链运输上的无缝衔接对于蔬果、冰鲜等食品冷藏的保障,对流通和运输效率大幅提升之余,更能对流通环节的浪费现象加以规避。“这就需要从更加科学的包装标准、运输标准上加以着手,此外,对于我国不同地方的餐饮习俗给于标准化推动也十分必要。”他说。


据记者了解,现阶段,我国正在针对各地餐饮业态和习俗不同,因地制宜,推动地方和学协会以团体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形式,与国家标准形成“组合拳”。截至目前,各地制修订制止餐饮浪费相关地方标准已达61项;相关行业协会制定制止餐饮浪费团体标准20余项,对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形成规范。


(来源:以上内容来源于https://mp.weixin.qq.com/s/rjcXmL1hfDJGBhMq2pZsSw


河北省标准化研究院文献室

copyright 2004-2016版权所有 | 冀ICP备05014994号-3

系统支持浏览器版本:IE8以上(包含IE8)、360极速、 Chrome、火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