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标准委等六部门发布增材制造标准领航三年行动计划
近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工信部、科技部、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增材制造标准领航行动计划(2020-2022年)》,提出到2022年,立足国情、对接国际的增材制造新型标准体系基本建立。此外,推动2-3项我国优势增材制造技术和标准制定为国际标准,增材制造国际标准转化率达到90%,增材制造标准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
行动计划基于我国当前在增材制造领域的标准化现状提出针对性推进政策。行动计划称,增材制造又称3D打印,被誉为能够引领产业变革的颠覆性技术之一,在个性化定制、复杂结构部件制备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正在对传统制造工艺流程、工厂生产加工模式及整个制造业产业链产生重要影响。从产业看,世界工业发达国家纷纷将增材制造作为新的发展增长点,大力推动增材制造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应用;我国增材制造发展迅猛,大型金属承力结构件等方面增材制造重大技术创新取得突破,增材制造在航空航天、生物医疗等领域应用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国已经成为桌面级材料挤出设备的主要出口国,涌现出一批高水平的企业和多个发展势头较好的产业集聚区。
从标准看,国际标准化组织增材制造技术委员会(ISO/TC 261)、欧洲标准化组织增材制造技术委员会(CEN/TC 438)与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增材制造技术委员会(ASTMF 42)达成协议,共同构建和执行同一套增材制造标准体系,制定和实施同一套技术标准;2014年我国成为ISO/TC 261的P成员国,2016年成立全国增材制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562),在增材制造专用材料、工艺、设备、检测和服务等领域制定和实施了一批技术标准。但与当前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迅猛态势相比,我国增材制造领域仍然存在标准缺失、国际标准跟踪转化滞后、市场主体参与国内国际标准化工作程度不高等问题,迫切需要系统谋划和全面推进增材制造标准化工作,充分发挥标准对增材制造产业发展的规制和引领作用。
行动计划提出,构建和完善增材制造标准体系、研制一批增材制造“领航”标准、加强增材制造国际化标准工作、创新增材制造标准制定工作机制、强化增材制造标准应用实施等举措。
其中,关键技术标准重点面向制约当前产业发展的专用材料、工艺和设备、测试方法、专用软件和服务等方面核心技术,开展“领航”型标准布局。行业应用标准侧重满足航空、航天、船舶、轨道交通装备、汽车、核工业、电力装备、生物医疗、家电、模具、铸造等具体行业特殊应用标准需求。鼓励针对具体技术和产品制定具有引领性、竞争性的团体标准。鼓励运用综合标准化的理念和方法,成体系、成系列地提出和研制标准综合体。
资金保障方面,行动计划提出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以及行业和地方科技计划项目中,加大对增材制造标准研制的支持力度。在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工作经费落实过程中,对增材制造标准研制予以适当倾斜。鼓励企事业单位、社团组织等加大投入,支持开展增材制造标准研制与应用实施,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标准化经费投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