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但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国内市场就成为国际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计划经济指导下的标准工作显然不能适应这种变化,标准化工作面对”入世”,是一项很现实的工作。本文就标准化工作如何适应市场经济,迎接”入世”,提出了作好三方面的过渡,即由内向型向外型过渡、由产品型向商品型过渡、由单一型向系统型过渡,努力走出一条适应市场经济的标准经工作新路子。
十几年前,我们从日本引进全面质量管理时,也曾把日本企业的标准化思想引入国内,所谓”企业的一切活动是从标准化开始,到标准化告终?quot;但在质量管理与标准化密民合方面不尽人意。但是,标准化与质量的内在关系,并不因此而改变。与十几年前相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又迈出了新的步伐,一旦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国内市场就将成为国际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标准、标准化工作与市场关系十分紧密,它即可以打开市场,也可以关闭市场。面对”入世”,标准化工作必须作出相应的反应,笔者仅就标准化工作由内向型向外向型做出过渡、由产品型向商品型过渡、由单一型向系统型过渡这三方面提出思考意见。
一、标准化工作应由内向型向外向型过渡
面对”入世”,我国的标准化工作应该转变观念,认真参考国外成熟经验和国际惯例,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优先制定适应市场需求的标准。 ”入世”后,我国的商品就要与国外的商品比质量,而我们的质量始终让人担忧。通过正式出口渠道外销的产品的质量也令人膛目。据报载,1992年我国外销罐头不合格率达到28%;其中出口德的糖水桔子罐头,生锈、泄漏和变形的达47%;出口的蚕豆罐头因含豆虫霉菌,被销毁1246箱;加拿大抽查中国的蔬菜罐头,有70%不合格。窟其根源,并不都是粗制滥,许多还符合部门标准,但却低于国际标准。比质量,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比标准。如果我们制定标准仍然以国内的基础为基准,而不是国际惯例,并按其组织生产,产品的质量验以提高,在市场上也将失去竞争力。 我国的产品要想经得住”入世”所带来的冲击,化工作就必须以国际水准为出发点,应由内向型向外向型过渡,采用国际条码标志和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等。在国际市场上,没有采用国际标准、没有采用条码标志的产品,即使质量再好,也验以进入超级市场,而只能进入”跳蚤市场、摆地摊”。在我国,最难、最关键、最有效的还是在企业内部,认真开展”采标”工作,国际标准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发展贸易和进行经济技术合作共面遵守的技术依据,我国长期以来对此比较重视,现今更应重点突出。在这方面,不乏有许多成功的事例。苏州机床电器厂,严格按相关的国际标准要求组织生产,促进了设计、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的改进和提高,提高了产品质量,使得一批符合IEC等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的产品脱颖而出,市场竞争能力明显增强,国内销售供不应求、出口创汇逐年增长、效益迅速提高。一个不足千人的小厂,1992年工业总产值达11458万元。如果我们的企业都自觉地”采标”,所产生的效益将是不可估量的。
二、标准化工作应由产品型向商品型过渡
长期以来,我国的标准化工作注意的是产品标准化,这与社会广义的市场经济是不匹配的。面?quot;入世”,要加快由产品过渡到商品标准。
产品标准和商品标准的区别,是跟产品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区别相一致的。产品经济不考虑市场与价值的关系,它追求的是产量、产值。企业可以按多年一贯制的标准,生产多年一贯制的产品,很少考虑是否适销对路。而商品标准则不同,在制定标准时要充分考虑市场的供求趋势,产品要以商品的形式进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接受消费者的检验与挑选。只有商品被购买,企业才会有效益,否则就不会有效益,更不会有发展。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解放”牌卡车,几十年一贯制,尽管世界汽车市场已更新换代好几茬子?quot;解放”牌汽车却依然故我。在改革的春风吹拂下,”一汽”终于废止了”一贯制”的标准,眼睛瞄准了国际的高起点、高标准,奋起直追,取得了属目的新成就。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标准化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产品质量。究意什么是质量呢?在ISO 8402中质量的定义是:”反映产品或服务满足明确或稳含需要能力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通常被解释为:产品质量应能满足消费者和用户的需要。由于”需要”是有不同层次和重点的,因此,对同一产品也应有不同的标准来要求。
”入世”后,企业面对的是国内外市场,企业标准化系统必须有很高的灵活性、可塑性,才能随市场的波动自我调节,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例如摩托车生产企业,由于海弯国家对油耗指标要求不太高,所以在向海湾国家出口摩托车时,可以适当放宽该指标的限值,以降低摩托车的生产成本,增强其竞争能力。又如在俄罗斯,对耗电的指标要求不高,甚至有的地区还鼓励用电,对俄的出口产品在耗电指标上完全可以放宽。当然,标准系统的这种自由度是有条件、有限度的,但它又确实已把标准纳入了弹性轨道。
三、标准化工作应由单一型向系统型过渡
长度以来,我国的标准化工作重点是制定和推行国家统一的、先进的技术标准,建立以国家标准为核心,门类齐全、互相配套、数量众多、应用面广的技术标准体系。而管理标准的制定只是近期才提出,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许多什亚存在质量差、消耗高、效率低、成本高、生产现?quot;脏、乱、差”的现象,这些问题的解决,元不是技术标准能办到的。主要是管理水平低,管理标准不落实或根本就没有所致,进而使技术标准贯彻实施也失去了组织管理上的保证。
”入世”后的新经济环境下,我国标准化工作的重点应该从过去以制定贯彻技术标准为中心的单一型轨道,过渡到技术标准与管理标准并重的系统型轨道上来。
在国际上现在流行的”质量认证制度”,是对每个企业质量保证体系的真正考验,根据ISO 9000系列标准,对企业的质量体系进行审核,确认通过后予以注册。能否获得合格认证,往往成为国际贸易的必要条件,特别是经国际上权威的公正的认证机构认证企业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信誉应好,甚至销售到某些国家去可以免检。
反之,未经认证企业的产品就受到限制,甚至不准进口。对企业来说,不管你主观上是否加入国际市场,客观上是处于国际市场包围之中,质量体系认证是不可避免的。质量体系由若干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企业质量活动的主要内容,每个要素的实施都需要建立相应的规定或制定相关的标准做为支撑条件,其中大量的是管理标准(包括工作标准)。建立质量体系的目的,就是要保证产品质量达到规定的要求,建立质量体涨的目的,就是要保证产品质量达到规定的要求,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影响质量的各个因素。为此ISO 9000对荛程序做出严格而又具体的规定,要求每一份文件规定一项活动的目的和范围,包括应该做什么?由谁来做?如何做?在什么时间做?什么地点做?使用什么材料,设备和文件等内容。只有将质量体系文件细化到这种深度,才能保证所有影响质量的因素都处于受控状态。而标准化工作 入到这个层次,就可以认为实现了单一型向系统型的过渡。
综上所述,面对”入世”的新形势,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体制下,我们必须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努力走出一条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标准化工作新路子,更有效地推进企业标准化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