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第三方测评”?



2023年3月21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第三方测评”对消费者权益影响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消协对抖音、微博、小红书、快手、B站、西瓜视频、微信平台等12个互联网平台共计350家“第三方测评”账号进行体验式调查后发现:93.1%的“第三方测评”涉嫌存在测评标准类问题,其中缺乏测评标准的主观性测评多;55.7%的“第三方测评”涉嫌存在商测一体、以商养测类的模式难保公正性;37.2%的消费者反映通过观看“第三方测评”所购买的商品出现过质量问题;35.7%的“第三方测评”存在涉嫌虚假测评类问题。那么,《报告》对“第三方测评”是如何定位的呢?


所谓“第三方测评”,通常是指未取得国家检验检测资质认定及CNAS认可的组织或者个人,宣称通过自身测评或引用对比专业检测结果、分析调研数据、表达主观使用感受等方式对商品的质量、功能、设计、成分、服务、性价比等方面进行横向或纵向比较,并将结果主要通过自媒体以图文、视频或直播的形式进行发布推广,为消费者提供购买参考,以实现择优汰劣的目标。


“第三方测评”与我国现行的国家质量监督抽查、企业自主委托的检验检测不同,是独立于国家司法部门、行政机关、经营者和消费者之外的民商事行为,具有非官方性特征。第三方测评的结果客观上会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客观公正科学的测评结果有助于实现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等权益,反之,则可能误导消费者,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不客观、不公正以及不科学的结果还会损害经营者商业信誉,破坏公平竞争的商业环境。


在实践中要注意的是,有专家认为,目前来看,大部分第三方评测机构都具有商业属性,与商业机构存在利益关联。就如同“刷单炒信”的暗箱操作一样,“第三方测评”因为行业标准缺失、准入门槛较低、行业管理缺位等多种因素,评价中出现标准不一、变相带货、“以商养测”、“测商勾结”等问题,无以形成正向竞争和激励效应,反倒破坏了公平竞争的环境,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规范“第三方测评”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制定行业标准,明确主体责任,建立自律体系和强化责任追究等各个方面。第三方测评平台使用“三方测评”的外衣,钻了监管的漏洞,并由此规避了法律风险和侵权责任。从相关法律上看,“第三方测评”类似于广告宣传行为,不实宣传就会产生消费误导,一旦出现虚假测评就应当以违法行为论处。


(来源:以上内容来源于https://mp.weixin.qq.com/s/RxK8aDgWKKnPAwEPz3zjDg)


河北省标准化研究院文献室

copyright 2004-2016版权所有 | 冀ICP备05014994号-3

系统支持浏览器版本:IE8以上(包含IE8)、360极速、 Chrome、火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