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长于人类文明历史!


中国有句古话,无规矩不成方圆。


不难看出,标准化是一项极其古老的活动。由于所处历史时代的特殊性,古代标准化的根本动力一般是为了满足中央集权的需求,主观上并不是以推动经济发展或技术进步为主要目的。


人类从原始的自然人开始,在与自然的生存搏斗中为了交流感情和传达信息的需要,逐步实现了原始的语言、符号、记号、象形文字和数字,西安半坡遗址出土陶钵口上刻划的符号可以说明它们的萌芽状态。元谋、蓝田、北京出土的石制工具说明原始人类开始制造工具,样式和形状从多样走向统一。


从第一次人类社会的农业、畜牧业分工中,由于物资交换的需要,要求公平交换、等价交换的的原则,逐步从用人体的特定部位或自然物到标准化的器物。当人类社会第二次产业大分工,即农业、手工业分化时,为了提高生产率,对工具和技术规范化就成了迫切要求,从遗世的青铜器、铁器上可以看到那时科学技术和标准化水平的发展,如春秋战国时代的《考工记》就有青铜冶炼配方和30项生产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要求,如用规校准轮子圆周;用平整的圆盘基面检验轮子的平直性;用垂线校验幅条的直线性;用水的浮力观察轮子的平衡,同时对用材、轴的坚固灵活、结构的坚固和适用等都作出了规定,不失为严密而科学的车辆质量标准。


我国宋代李诫《营造法式》都对建筑材料和结构作出了规定。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对药物、特性、制备工艺和可视为标准化“药典”。秦统一中国之后,用政令对量衡、文字、货币、道路、兵器进行大规模的标准化,用律令如《工律》、《金布律》、《田律》规定"与器同物者,其大小长短必等"是集古代工业标准化之大成。宋代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运用了标准件、互换性、分解组合、重复利用等标准化原则,更是古代标准化里程碑。


近代的标准化进入以机器生产、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阶段。科学技术适应工业的发展,为标准化提供了大量生产实践经验。从而使标准化活动进入了定量地以实验数据科学阶段,并开始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在广阔的领域推行工业标准化体系,作为提高生产率的途径。


美国的惠特尼利用互换性原理生产了标准化的零件,提高了生产效率。惠特尼被誉为“美国现代工业标准化之父”。


1901年英国建立了工程标准委员会(1931年改为英国标准学会BSI),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标准化组织,标志着标准化从此步入一个新发展阶段。


中国的标准化可以说起步较晚,1955年,国际技术委员会成立,设立标准局,负责管理全国的标准化工作。1963年发布了中国第一个十年标准化发展规划。


在标准化工作的探索与总结中发现,中国的标准化很难借鉴西方标准化的经验,中国的标准化应该是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标准化之路。早在70年代末,钱学森曾说过“没有标准化,中国永远是小农经济”。


(来源:以上内容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学习标准化”)


河北省标准化研究院文献室

copyright 2004-2016版权所有 | 冀ICP备05014994号-3

系统支持浏览器版本:IE8以上(包含IE8)、360极速、 Chrome、火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