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关键!新时代地方标准化发展



一、确立标准化在城市治理中的战略地位


从经济转型升级的角度来看,标准化是创新技术产业化、市场化的关键环节,是支持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保障国家经济利益和经济安全的重要手段,是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重要保障。从城市治理的角度来看,标准化应成为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成为实现人人受益的“中国梦”的重要保障。要将标准化工作提高到城市治理的战略高度,建立健全覆盖各行各业的标准体系,实施标准管理,纳入政府职能,树立标准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加强标准制修订和执行。对于关系到国计民生、百年大计的项目和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问题,如食品安全、工程质量、产品质量、环境质量等,坚持“零容忍”制度。加大国际标准采标率,不断提高标准水平。加大监督、处罚,破解标准真空,让标准成为政府管控的重要职能,成为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


二、把制度体系成熟定型的成果标准化


标准体系是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配套的标准体系是制度成熟定型的重要标志,必须把建立和完善标准体系放在制度建设“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位置。对于具有推广价值的改革探索,不但要使之制度化,而且要制定出相关的标准,增强其可复制性,使“盆景”变成“风景”。而标准所要求的规范性和普适性,也将促使我们科学总结改革经验,深入揭示客观规律,使改革的举措更加成熟,更富成效,更能持久。要把标准化工作与全面深化改革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推动国家相关政策的落实,改革推进较快、制度基本定型和人民群众呼声强烈的领域要加快标准化进程。


三、把法治政府的权责运行标准化


目前的行政法规更多地着眼于政府的权力配置,政府运行过程规范化程度不高,成为效率不高、失职渎职、滥用权力、滋生腐败的重要原因。与法律法规相比,标准的适用范围和制定方法更具灵活性,地方对标准化有更多的主动权,可以有更大的作为。要通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进一步填补某些环节上的规范空缺,更新落后于实际生活发展的陈旧规范,为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提供足够的依据,并更多地运用标准化的手段和方法管理社会,推进社会治理操作规程标准化,建立横向覆盖社会各领域、纵向覆盖办事全过程的社会治理标准体系,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四、建成比较完善的标准化工作体系


要完成如此繁重的任务,需要建成比较完善的标准化服务体系,完善标准化工作管理模式和标准化协调推进、监督落实机制。要优化制定和修订标准的机制和程序,保障公众和利益相关方的充分参与,发挥社会团体在标准制定中的作用,实现相关各方利益的兼顾和综合,防止部门利益、行业利益、既得利益损害公共利益。要加强科研,吸纳最新科研成果和社会实践成果,借鉴国内外标准化战略的先进做法和成功经验。积极开展区域和地方性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示范,增加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强化标准的实施和推广,完善标准实施监督机制,确立标准的权威。建立社会管理标准化公共服务平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标准主要是人的行为的标准,更要依靠人的自觉遵守。要广泛开展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的宣传和培训,增强全社会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标准意识,使采用和遵守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成为社会各界的自觉行动。


(来源:以上内容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学习标准化”)


河北省标准化研究院文献室

copyright 2004-2016版权所有 | 冀ICP备05014994号-3

系统支持浏览器版本:IE8以上(包含IE8)、360极速、 Chrome、火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