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监督管理!标准制定和实施
一、法律依据
《标准化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法定职责,对标准的制定进行指导和监督,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本条是关于标准监督管理体制的规定。根据本条规定,依法对标准化工作具有行政管理职责的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标准制定、实施进行规范引导和监督检查。
《标准化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在标准制定、实施过程中出现争议的,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势;协商不成的,由国务院标化协调机制解决。本条是关于标准争议协调解决机制的规定。
二、监督管理的主体
监督管理的主体包括两类:
(一)县以上人民政用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包括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
(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包括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
《标准化法》第三十二条中的“依据法定职责”是指上述两类监管主体的具体职责范围和内容,必须由法律、行政法规授子。因此,并非每个监督管理部门对所有标准的制定和实用都有监督管理职责,其监督管理内容应当依据其法定职责确定。
三、监督管理的内容
(一)对标准的制定速行指导和监督。
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其一,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对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标准制定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其二,上级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对拥有标准制定权的下级标准化行政主管都门进行指导和监督。其三,具级以上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对社会团体、企业的标准制定进行指导和监督。对社会团体、企业的标准制定,遵循“属地管理”原则,即主要由社会团体成企业的注地主要业务活动地具级以上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生管部门、有关行政主管部门银行督管理职责。其四,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对国家标准的制定制行指导和监管职责,通过日意工作,接受投诉举报等途径,对国家标准制定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监督检查对标准的制定进行指导主要是通过制定规章、规范性文件、政策文件、基础标准等途径实现。例如:制定《行业标准管理办法)、发布标准体系建设发展规划和标准清理工作指导意见、发布《标准化工作导则》系列国家标等。对标准制定进行监督,主要是依照本法和配套行政法规、规章,对标准制定活动是否合法合规进行监督检查。
(二)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
主要是指对标准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督提、检查和处理的活动,例如: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否执行了强制性标准,是否执行了自我声公开的标准。监督检查的方法包括主动监督、接受并处理投诉举报等,随机抽查是主动监督的重要方法。
四、标准化争议协调
由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分别是由不同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组织实施,在标准制定、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的过程中可能出我重叠、冲突等争议问题。标准化争议协调机制是定分止争的有效手段。争议的内容可能涉及标准制定主体,标准制定范围、主要技术指标以及标准的阻织实施等方面。对争议的协调,首先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交由国务院标准化协调机构作出决定。
(来源:以上内容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学习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