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论标准数字化的需求
作者:刘曦泽、王益谊、杜晓燕、李佳、车迪,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标准化理论战略研究所,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
标准数字化指利用数字技术(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对标准本身及生命周期全过程赋能,使标准承载的规则与特性能够通过数字设备进行读取、传输与使用的过程。它的产生和发展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又是标准化自身对数字技术变革的响应,更是国际间战略博弈的焦点。
一方面,开源领域积极引进标准化原理与方法。丹麦国会2006年首次提出了对“开放标准”的三类要求,成为后续各标准组织将开源技术引入标准化领域的开端。随后,开源社区与标准化组织的合作更加紧密,出现了开放容器计划(OCI)等开源标准组织,在开展开源项目时同步推进标准制定,将开源技术引入标准制定过程。OCI自2015年开始,先后推出了运行时规范标准(Runtime-spec)等“开源标准”以及与之适应的标准化文件制定程序。另一方面,标准化组织也在积极主动地与开源社区合作,共同完成标准的制定、实施和推广。2017年,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欧洲电工标准化委员会(CENELEC)发布的《CEN-CENELEC数字化转型战略计划》正式提出,期望通过标准数字化来确保工业领域数字化转型的标准化需求得到满足,使CEN、CENELEC的标准化体系更加敏捷并适应市场与技术创新的需要。受此影响,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也于2019年提出了StandardsMachineApplicable,ReadableandTransferable(SMART)标准的概念,以机器可读标准为方向推动标准数字化工作。技术领域的研究则集中在标准数据挖掘、知识管理、智能化应用等方面。
一、标准数字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当前,数字技术已经对我国产业发展、日常生活、政府管理与服务等各方面产生深刻影响。我国领导人及相关部门充分认识到数字化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契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将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作为独立篇章提出,其中标准数字化是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的标准化基础。2021年10月发布的《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中明确要求,发展机器可读标准、开源标准,推动标准化工作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也要注意到,我国目前的标准数字化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匹配,如手机产业的更新换代周期一般为半年,相关关键技术几个月就会更新一次,而我国传统的标准制定周期平均为30个月。因此,建设标准数字化能够升级我国质量基础设施(NQI)的数字化水平与能力,是实现数字中国战略的基础性需求。
二、标准数字化是标准化应对数字技术变革的需要
标准数字化是技术发展的产物,也是数字时代的基本需求、标准制定与使用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阶段。随着开源、区块链等数字方法与技术的持续发展,出现了开源标准、开放标准、SMART标准、数字标准、BSIFlex等多种标准数字化相关概念、标准形式与制定方式,以满足各行业领域的自身特点和发展需求。适时开展标准数字化研究,能够从基础角度对相关概念、原理、方法、共性技术、领域应用等方面进行梳理,提出适合国情的标准数字化技术路线。
三、标准数字化成为国际间标准竞争的制高点
ISO、IEC、CEN、CENELEC等国际和区域层面的标准化组织以及英国、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都将实现标准数字化转型纳入其标准化战略,率先在工业、建筑业、社会治理等领域开展研究与应用。在国际层面,《IEC发展规划(2017)》提到,IEC将继续对影响其核心运营的根本变革做好准备,如开源和开放数据趋势以及直接通过机器使用的新型数字标准。在区域层面,2020年发布的《CEN-CENELEC战略(2030)》以为客户提供数字解决方案为目标,要求根据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期望进行调整,由此及时提供与市场相关的数字标准。在国家层面,2016年发布的《德国标准化战略》要求,将数字技术纳入标准化发展进程并在委员会工作中充分利用数字资源。2018年,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CSIS)发布的《美国机器智能国家战略报告》认为,美国政府可以从协调其自身的数据结构和标签标准入手,与企业合作制定标准,以实现政府与行业之间的数据共享来推动标准数字化工作。
(来源:以上内容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学习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