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与质量携手,共筑中国品质之魂


质量反映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党和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高度重视质量工作。毛泽东同志提出“数量不可不讲,质量要放在第一位”,他还指出“要注意质量,宁可少些,但要好些、全些”。邓小平同志指出“质量问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族的素质”。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刚刚拉开大幕,满足人民物质需求的快速增长成为发展中的重中之重。然而质量意识薄弱,质量管理水平落后等问题也日益凸显,加强质量管理工作迫在眉睫。

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政府质量管理整体思路开始转型,引进发挥市场作用的质检管理方法和标准化手段逐渐得到重视。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对产品和服务质量要求不断升级,先后发布了诸多质量管理标准,并将符合标准作为国际合作与贸易往来的基础。尤其1979年,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了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ISO/TC176),负责制定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旨在为各类组织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同时为质量管理体系互认提供一致性基础。1989年,在国家技术监督局的指导和支持下,我国第一届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SAC/TC151)。1991年,我国作为P成员正式加入国际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ISO/TC176)。由此,拉开了我国质量管理国内和国际标准标准化工作的序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公开发表的讲话中数百次提到质量问题,其中包括“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党的十九大以来多次提到质量问题,包括: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等内容。质量标准化工作伴随着我国质量管理需求的升级,不断发展壮大。

应运而生,开启质量管理标准化之路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政府对质量工作更加重视。一方面以推广全面质量管理为突破口,解决严重质量问题;一方面注重引进国际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引导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提升。1989年12月2日,全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51)成立,负责我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同时对国际质量管理标准开展研究。1992年10月,我国以等效采用的方式,引进国际ISO9000质量管理系列标准,发布了GB/T19000-1992《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选择和使用指南》,成为我国质量管理体系领域标准化工作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我国标准化工作与质量管理工作的第一次携手,从此质量管理系列标准在我国广大企业中扎根、发芽,历经30余年不断改进与丰富,与中国企业在质量崛起之路上共同前进。

融合发展,铸就中国品质之魂

为了满足我国企业不同发展时期对质量管理工作的需求,质量管理标准化工作随之不断丰富,从引进萌芽期、推广应用期到创新发展期,逐渐完善。

一是引进萌芽期。该强调通过流程控制来提高质量管理的有效性和效率,为企业提供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方法。该系列标准是对我国众多企业质量管理意识的启蒙,引导许多优秀企业开始重视质量管理,重视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该系列标准已经成为协调、消除技术壁垒的共同准则,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贸易和国际合作提供一致性基础。

二是推广应用期。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大量进口产品和服务让老百姓认识到我国质量差距,“中国制造”“中国服务”出口也面临严峻的质量竞争。我国的许多先进企业确立了质量在企业中的战略性地位,通过质量管理使得产品和服务质量赶上或超过了发达国家,树立了我国的民族品牌。2003年11月认证认可条例开始施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相关产品质量认证逐步兴起,为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必要条件。企业依照标准建立与企业发展特点相适应的质量管理手册,对企业的领导、资源、过程、绩效等方面实现体系化管理,使管理工作逐步规范化、精细化,为产品和服务质量提供保障,引导企业不断提高以质取胜意识。2008年和2016年又先后对该系列标准进行了改版修订,并增加了顾客满意系列标准、人员能力系列标准、卓越绩效管理系列标准,质量管理标准家族不断丰富。这一时期,通过标准宣贯+认证手段,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在企业内部得到极为广泛的应用。截至目前,全国共有有效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数63万余张,颁发证书及获证组织数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全球约每3张质量管理体系证书中就有一张来自于中国。

三是创新发展期。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以质量为核心要素的标准、人才、技术、市场、资源等竞争日趋激烈,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质量发展之间矛盾突出,经济发展更加注重质量效益,全面提升质量势在必行。这一时期,为了更好地满足我国企业质量管理的新需求,对质量管理领域标准进行了两方面创新。一方面是以我国优秀企业的先进质量管理方法为基础,提炼形成一批具有推广价值的质量最佳实践标准,如以中国航天二院为代表的《质量管理产品成功数据包络分析指南》、格力的《质量管理基于顾客需求引领的创新循环指南》、厦门航空的《质量管理文化和机制支撑服务提升指南》等,极大丰富了质量管理方法标准;另一方面是从质量意识层面,提出了质量文化标准,并提出国际标准提案获得立项。质量文化标准的制定,标志着质量管理迈向了一个新台阶,把过程方法和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过去的30余年里,ISO9001不断改版,把最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融入其中,虽然也有对人员的要求,但是这些要求主要侧重于技能层面,并没有从文化、理念层面提出更具有可操作性的要求和工具方法。因此,对质量文化标准的制定是质量管理领域标准的新探索,通过质量文化建设,将有效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专业做事、用心做事,从而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落实。

追求卓越,续写质量强国新篇章

历经30余年的发展,质量管理系列标准从无到有,不断发展、丰富、创新,助力我国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不断跃升,对卓越质量的追求不断升级。在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过程中,铸就了中国制造、中国服务的品质之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质量工作,质量强国作为我国“十四五”发展中四个强国建设之一,是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质量管理系列标准将不断创新,顺应新发展,满足新需求,在我国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助力质量强国战略的实施,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促进质量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增强人民群众的质量获得感。


河北省标准化研究院文献室

copyright 2004-2016版权所有 | 冀ICP备05014994号-3

系统支持浏览器版本:IE8以上(包含IE8)、360极速、 Chrome、火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