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标准管理常见50问(十八)
Q:为什么要推动标准融资增信?
A:一、开展标准融资增信工作,有助于引入社会资本,解决长期以来标准财政资金投入不足问题。
一直以来,我国实行的是财政下拨标准化工作补助经费的方式,总量有限,面对全国众多标准需求,一是很难做到实时响应,二是要按照财政资金的管理方式,灵活性较差。财政资金应该更多的发挥引导作用,提高资金使用率,而非成为标准制修订工作经费的主力,要更多的吸引社会资本的参与,与投融资工作相结合。特别是涉及到具体产品的检测类标准,需要开展大量试验验证,单靠财政的资金投入很难解决问题,如果能通过开辟信用投资渠道实现对好标准的市场化投入,对资金相对不充裕的发展中企业和中小企业尤其具有重要意义。
二、开展标准融资增信工作,有助于实现对实体企业的精准扶持,降低金融风险。
为更好的落实金融风险防控任务,离不开对实体经济的精准投入。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应该成为对企业信用评估的重要内容。而能做好标准的企业一般技术创新能力较强(特别是在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的情况下)。如果银行提高针对标准化优秀企业的金融服务专业化水平,不断创新组织架构、管理方式和金融产品,对标准化活动给予有针对性的股权和债权融资支持。则既可以实现对优秀企业的精准帮扶,也有助于降低金融风险。
三、开展标准融资增信工作,有助于通过市场化手段开展标准化创新能力评价,提升标准应用水平。
通过开展标准融资增信工作,将有助于推动建立企业的标准化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使得真正有技术创新实力的企业脱颖而出,更多的承担标准制修订任务,减少出现“为标准而标准”的“标准编制专业户”数量,使得制定的标准与市场结合更加紧密,更好的推动标准的落地与实施。
总之,以标准融资增信改革工作为抓手,大力开展“标准化+金融”专项行动,将对标准化管理部门提高管理水平、金融机构防控金融风险、标准化优秀企业(联盟)解决融资难问题等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协同推进的标准化工作格局”,对进一步深化标准化政策改革突破,加强适应标准化发展的制度供给也具有重要和深远意义。
Q:标准化服务业的产业化之路该如何走?
A:在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时期,培育发展标准化服务业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只有走产业化道路,才能真正释放标准活力,发挥引领作用。
一、推进标准化服务业产业化,必须培育标准化服务机构市场化专业化服务能力,走转型发展之路。标准化服务机构中既有传统的标准化研究机构、检验检测机构,也有新兴的进军标准化服务业的咨询类机构。作为公益性标准化研究机构,要激发市场活力,创新机制,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作为已有丰富服务企业经验的咨询类机构,需要在转型发展时提升标准专业化服务能力。
二、推进标准化服务业产业化,必须坚持融合创新的新理念,要重点提高在科技成果转化、融资增信等领域的标准支撑服务能力。标准化服务业作为科技服务范畴,又是知识密集型产业,要实现产业化发展,突出标准化优势才能找到发力点、有的放矢,标准化服务可以在促进产业发展时发挥整合创新要素的平台功能,以标准为纽带,将技术、资本、信用、专利等要素进行有机整合,推动创新创业。
三、推进标准化服务业产业化,必须积极应用大数据技术,要鼓励推行“标准化+大数据”新模式。要将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应用于标准化服务业,要重视标准数据库和平台开发、利用,有效整合国际、国家、行业、地方、团体、企业等标准数据,促进数据检索方式和途径多样化,不断收集、深度挖掘和分析国内外标准化成果、标准需求、行业动态等,实现标准化“一站式”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面临的战略性方向问题,为企业在制定标准化战略乃至企业发展战略中发挥作用。
例如,北京质信标准咨询服务有限公司通过研究发现,通过挖掘“企业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中的海量企业标准数据,运用大数据手段开展微观研究,既可以客观地把握行业宏观质量水平和风险问题,为行业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撑,也为企业标准的编制提供技术指导。他们选定了“普通照明用自镇流LED灯”这一量大面广的消费品门类,在平台上遴选了20家有代表性的企业标准,基于大数据理念,以国家标准要求为准绳,全要素、逐一比对了48个技术指标的质量水平,并以能力雷达图、基线水平图等近200张图表的形式直观解读展示,全面梳理了企标中反映出的行业质量基线水平和风险问题,同时为用户企业提供了企标中技术指标的编制建议(以合格和优质企业区分),并邀请了行业专家顾问审阅,最终形成了近300页的行业研究报告成果。为行业,管理部门和企业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了参考。
四、推进标准化服务业产业化,必须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大方向,要紧密结合企业标准“领跑者”活动。培育发展标准化服务业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借助标准化手段,服务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培育发展标准化服务业一定要和国家的质量战略密切结合,要深入挖掘企业标准“领跑者”活动中的标准化需求,主动靠上去、贴上去,找准方向、借力打力,只有这样,才能顺势助推标准化服务业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