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一带一路”中医药发展论坛聚焦中医药国际标准化


2019年12月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中医药发展论坛在北京举办。论坛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北京市人民政府、丝路规划研究中心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共同主办,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指导。论坛以“让中医药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医药”为主题,通过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以中医药促进“一带一路”国家民心相通,提升人民健康福祉。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秘书长李希奎主持了开幕式及主题演讲环节。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卢彦致欢迎词,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马培华、泰国前副总理和泰中文化促进委员会主席披尼·扎禄颂巴、新加坡驻华大使吕德耀以及新西兰驻华大使傅恩莱出席会议并致辞。马培华指出,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健康资源,在“一带一路”合作中发挥着特殊作用。中医药资源与现代西方医学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传统医学之间具有互补性和一定的比较优势。我们应当盘活中医药资源价值,以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和各国的医疗卫生效用,为各国所用。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孙东生、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樊雅强、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王一宏、云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李玛琳分享了各省中医药发展优势、历史与现状,探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加强中医药合作的交流路径与方式,共绘中医药增进人民健康福祉的美好愿景。十二届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张秋俭,中国工程院院士、药代动力学专家刘昌孝,原农业部常务副部长、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尹成杰,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高振坤围绕“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让中医药走向世界”发表主题演讲。中央民族大学副研究员、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博士李智勇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介绍了中国中医科学院在“一带一路”药用植物保护方面所做的工作,如参与沿线国家草药典的编撰,编制外来药用植物和知识产权保护方案讨论稿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王琦重点分享了他对“一带一路”中医药发展路径的思考。他指出,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亟待解决中医药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中医药要走向世界,国际标准化是其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2019年5月25日,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了《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首次纳入起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章节,其中建立了以中医药为基础,兼顾日韩传统医学内容的病证分类体系,推动了传统医学150多条疾病和196条证候条目纳入ICD-11传统医学章节。这是中国政府与中医专家历经十余年持续努力所取得的宝贵成果,是中医药在国际标准化方面迈出的一大步。两个专题论坛以“大力推动中医药高质量”与“‘一带一路’中医药国际合作”为题,分别由国际标准化组织原主席张晓刚和中国中药协会副会长刘张林主持,邀请国内外中医药研究院所科学家、专家,企事业单位代表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及拓展国际合作献言献策,针对相关问题给予精彩回答。其中,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院长赵军宁特别强调了标准化对于道地药材发展的重要作用。他说,道地药材从本质上讲,是中医药行业对质量要求的标准,因此制定中医药地方标准、保证临床有效性和价值是解决该领域当前困境的重要途径。据悉,四川省于今年7月份成立了中医药标准技术委员会,旨在大力推进四川省标准化建设,以标准引领产业发展,为中医药领域的标准、认证、品牌及地理标志建设等提供系统支持及技术支撑。随后,国医大师张大宁、金世元、刘敏如、刘志明,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廖福龙与企业代表就“道地药材与经典名方”展开“国医大师对话”,本环节由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会长陈珞珈主持。论坛还举行了“一带一路”中医农业专业委员会成立仪式,将为中医农业借助“一带一路”走向世界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本次论坛汇聚了来自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府代表、国内外中医药研究院所、中医药各领域专家和企业界的400余名代表,共同探讨“一带一路”中医药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分享经验、深入交流、凝聚共识,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和发展,提升中医药国际影响力贡献力量,有利于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合作,共享中医药发展成果。


河北省标准化研究院文献室

copyright 2004-2016版权所有 | 冀ICP备05014994号-3

系统支持浏览器版本:IE8以上(包含IE8)、360极速、 Chrome、火狐等